复杂装备以网络化、智能化、体系化为未来发展趋势,导致装备研发过程中的复杂性增加,提升了装备研发及使用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及设计风险。对装备全生命周期研发进行形式化与模型化定义,实现全生命周期、全要素、全领域、全系统工程视图的统一描述及表达是实现复杂装备研发数字化转型的基础。基于模型的系统架构设计、语义建模与分析、架构形式化验证、系统行为状态分析等架构验证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复杂装备的使命任务定义、体系设计及系统设计过程,可以通过统一的语义及语法,实现对系统研发过程中的相关知识及信息的统一表达及有效管控。基于模型的架构验证技术对装备研发过程进行系统架构特性、系统安全性等的有效分析及验证,在复杂装备研发领域应用前景巨大。
为促进该领域学术交流,推动专业创新发展,《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EI收录)计划推出“基于模型的系统架构设计与验证”专栏。现面向该领域专家学者征集研究论文,欢迎投稿。
一、征稿范围
本专栏的征稿方向包括但不限于
1.复杂装备体系与系统工程设计方法
2.复杂装备体系与系统工程的基本架构及模型
3.基于语义建模技术的模型体系与系统工程方法
4.建模语言相关建模工具自主化研究及研发调研
5.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在信息安全领域的应用
6.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在使命任务及体系领域的应用
7.数字孪生技术及语义建模技术在复杂装备架构设计中的应用
8.复杂装备研制进度及组织管理
9.复杂装备质量与可靠性管理
10.基于模型的系统安全性分析
11.复杂装备研制架构设计权衡与决策方法
12.系统工程与AI方法
13.系统工程与标准化
二、投稿方式
1.请登录《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网站(www.sys-ele.com),进入中文刊,登录作者在线投稿系统,按系统要求填写相关信息,上传稿件及保密审查证明等相关文件。提交论文时,请在文章题目末尾注明该文章为专栏投稿,即文章题目格式应为“文章题目(基于模型的系统架构设计与验证专栏)”。
2.投稿模板及要求请参见期刊官网投稿指南。
三、重要节点
投稿截止日期:2025 年 3 月 1 日
录用通知日期:2025 年 5 月 1 日
四、专栏主编:
鲁金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校企校地合作办公室主任,副教授,国家级青年人才,装备数字化工作室技术首席。发表MBSE相关学术论文90余篇,包括IEEE Trans on SMC等顶级期刊10余篇,担任IoF国际本体组织系统工程组主任委员、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应用与咨询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务,获得过2023年度全国信标委标准化先进个人奖励。作为主要创始人提出了多架构建模语言KARMA,目前已经在欧盟H2020项目QU4LITY中被应用于探索空客A321n的装配方案设计。KARMA语言作为工信部高质量专项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课题的核心技术,用于打通任务、体系、系统的全流程架构设计流程,实现了全生命周期架构建模的统一建模。
王国新,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理工大学制造工程系主任。研究方向为体系工程,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知识工程。近年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防基础科研等项目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出版专著4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0余项,获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担任工业知识与数据融合应用工信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京市人车协同与智能决策国际联合实验室副主任、IEEE MBSE分委会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图学学会数字化设计与制造专业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冯雷,瑞典斯德哥尔摩皇家理工学院(KTH)工程设计系机电一体化研究方向的副教授。1998年和2001年分别获得中国西安交通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系的学士和硕士学位,2007年获得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系统控制组的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MBSE)的方法和应用、用于网络物理系统的验证和控制合成的形式化方法、模型预测控制(MPC)与深度学习(DL)的结合、更高能源效率的设计与控制协同优化、自动驾驶、可信边缘计算系统及其应用,以及通过3D/4D打印实现的新型机电系统等
王坚,国家级人才入选者,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四川省硬件安全与可信技术中心主任。中国通信、指控等一级学会专委会委员。
唐剑,研究员,现任中国商飞北京民用飞机技术研究中心未来产品论证中心总工程师兼需求工程部部长,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科技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代),复杂装备MBSE联盟秘书长兼需求工程委员会主任委员。从事商用飞机需求工程、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工业软件和民机机载系统新技术研究。承担工信部项目,中国商飞科技创新项目,财政部应用验证项目验证负责人,财政部大型民机先进航电系统集成与验证项目子专题负责人。先后获中航工业集团“十一五”预研工作个人三等功、中国商飞公司先进技术骨干、中国商飞公司第三届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拥有专利5项、软著2项、著作2本、论文8篇(SCI收录1篇),获中国航空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二),中国商飞公司第六届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国商飞公司十佳系统工程案例二等奖、中国商飞北研中心第二届科技成果奖一等奖等。